淅川退耕,一湖碧水送北京
发布时间:2023-05-11 人气:
中国绿色时报10月14日报道(记者:李燕通讯员:周桃龙)美丽的丹江,从秦岭的崇山峻岭中萦绕迂回,缓缓地流到豫、鄂、陕交界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境内。初秋,站在丹江口水库高耸的大坝上,看着清澈的水面,亚洲第一水库的蓝色魅力令人叹为观止。淅川县集山区、库区、边缘区、移民区为一体,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。
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确定后,为了让京津冀人民喝上放心水,淅川县委、县政府审时度势,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,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,保护与发展并举。2002年,退耕还林工程在当地启动。淅川县紧紧围绕国家要生态、农民要票子的发展思路,强力推进工程建设。经过多年努力,丹江库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。
昔日的荒山秃岭被茂密的林草植被所覆盖,多年罕见的动植物重新出现。近10年,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5.2万亩,带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.3%。全县17个乡(镇、街道)367个行政村的11799个退耕户2.9万人口直接从退耕还林中受益。当前,随着国家免征农业税、粮食直补等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出台,退耕还林进入关键时期。
淅川县干部群众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,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退耕还林,把国家用于基本农田建设、农村能源建设、生态移民、后续产业发展、禁牧舍饲等项目资金与退耕还林工程紧密结合,切实解决了退耕还林农户的吃饭、烧柴、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,确保退得下、还得上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、不反弹。淅川县把小流域治理和农综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,用于退耕还林工程区基础设施建设。马蹬、西簧等山区乡(镇)利用项目资金新修道路110公里,打机井55座,有效地改善了工程区内的交通,方便了群众生活。西簧乡张南沟流域荒坡荒山面积大,水土流失严重,交通不便。
2002年,该乡抓住退耕还林机遇,通过坡改梯植树种草,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,修建山区公路5公里,栽植核桃、木瓜15万株,完成造林3000多亩,现人年均林业收入在2000元以上。为了加快以沼气建设为主的能源建设,淅川县实施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,大力推广猪-沼-果等综合治理模式,先后在马蹬、上集等镇,修建沼气池6800座,改修节柴灶10220个,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。据监测,实施退耕还林以来,淅川县年降雨量增加120毫米,工程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。
老百姓高兴地说,淅川的天更蓝了,山更绿了,水更清了,农民更富裕了。在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过程中,淅川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,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旅游业、林果业、养殖业、药材业有机结合,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。
淅川县是楚文化发源地,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。2002年,他们抓住退耕还林机遇,将香严寺、渠首、龙山等景区周围的荒山荒坡全部退耕还林,种植大叶女贞、樟树、桂花等风景树3.2万株,栽植杏李、核桃、柑橘等经济林1.4万亩,初步实现景区春有花、夏有荫、秋有果、冬有景的景观环境,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。仅今年五一黄金周,景区门票收入就超过180万元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0多万元。
壮大做强林果产业,是淅川县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主要途径,他们按照区域化布局、基地化生产、产业化开发、品牌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子,初步建成西北山区荆关、寺湾、西簧等乡镇以核桃、板栗为主的3.5万亩干果基地,城关、金河、上集城区和香严寺、渠首等景区以美国杏李、日本柑橘为主的3.4万亩鲜杂果基地,中部马蹬、老城、滔河等环库乡镇10万亩花椒基地,东南部平原丘陵区香花、九重、厚坡以107、108杨树为主的4.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。全县退耕还林地80%经济林现已进入盛果期,年产值达1.2亿元。速生丰产林2015年成材后,产值可达2.5亿元。
淅川县丹江库区周围大石桥、老城等乡(镇)有发展养殖业的传统,但规模不大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,淅川县大力推广林草间作模式,发展黑麦草和紫花苜蓿4.2万亩,实现以短养长,加快全县畜牧产业化进程。全县已涌现畜牧专业村42个,新发展牛羊鸡30万头(只),为林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,上集天惠牛奶、老城益源肉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。
大力实施林药间作是淅川县发展退耕还林产业的又一特色。县内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重点龙头企业之一,前几年,所用药材原材料大都从外地购进,成本高,影响企业的效益。
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,淅川县采用公司+农户的形式在西北山区荆关、寺湾等乡镇实行林药间作,林间套种柴胡、血参、葛根等中药材4.5万亩,每年为福森药业集团提供中药材4000吨,达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的。
本文关键词:淅川,退耕,一湖,碧水,送,北京,中国,绿色,时报,9393体育官方
本文来源:9393体育官方-www.needforbeauty.com